中国成功发展的世界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示范和榜样,对那些既希望融入全球化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总书记的讲话,对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期望。我想从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角度,谈谈学习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尽管我们也想对外开放搞建设,但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未能得到实现。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获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发展成就。中国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四个字:改革开放。改革,就是将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就是积极融入全球化,在扩大开放中实现发展。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为什么能做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推动全球化乃至引领全球化的转变?一是本轮经济全球化为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战略机遇;二是中国具备了基本条件并实施了正确的开放战略,抓住了这个机遇。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兴起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两个方面重要特征,并为具备基本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纷纷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全球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二是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特征。伴随着国际生产分割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国际生产分割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演变,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这种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可能。产品价值链的全球分解,不仅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门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发达国家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资本,通过优势要素的组合激发乃至创造比较优势,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可见,这一轮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存在发展机遇的。但是,机遇是一回事,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发展,又是另一回事。能否把握机遇,要看是否具备条件。对于中国来说,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紧抓发展机遇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政治稳定;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融入全球化提供了制度基础。二是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为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提供了制度基础;既坚持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又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体系。三是我们有数亿勤劳、智慧的人民,敢干、敢闯、敢试、敢拼。我们是大国经济,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成就,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示范效应。由于中国的发展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的成功对那些既希望融入全球化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成功发展的世界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示范和榜样,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转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