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月PMI出现大幅下跌, 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疫情扩散导致市场需求收缩,企业延迟开工复工进一步导致供应链上下游需求放缓。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冠病毒正在向全球范围内蔓延,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等多国感染人数大幅上升,对全球供应链冲击也在不断升级。受疫情影响,韩国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大型企业被迫停产,日本车企和半导体企业零部件库存耗尽,越南物资严重短缺,美国药企原料药面临断供,全球供应链似乎也患上了一场重度流感,甚至面临休克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其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制造业的复苏速度及对全球供应链的溢出效应,严重情况下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可能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指出,要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稳定全球供应链,不但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中国外贸外资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疫情过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对世界经济也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此次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彰显“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也亟需“中国制造”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修复力。2011年日本大地震“震断”全球供应链,世界银行曾评估日本因地震重建至少需要五年。然而,地震后仅十天,丰田自动车生产线就修复完毕,距离大地震仅一年,日本制造业已经全面复原,罗姆半导体恢复到灾前生产水平,日产汽车更是刷新了公司年销量纪录。2011年泰国发生了持续 3个多月的洪灾,严重冲击全球汽车、电子、电器及其零部件等多个行业,然而,仅过3个月泰国经济就开始逐步复苏。从影响时间和程度来看,此次非冠疫情短期对供应链的冲击要略强于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但长期未必。一则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跨国公司长期会将自然灾害风险作为选择投资基地的主要因素,二是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供应链的影响范围更大,从人流、物流到信息流都会受到阻断,相对而言,传染病疫情爆发的地点并不固定,对人员流动较为敏感的商贸、旅游等服务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对集装箱等货物贸易的运输则影响更加有限。当前,非冠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大多数地区已有序迎来复工复产,以“中国制造”的强大韧性和修复能力,其在全球供应链的中的枢纽地位很难被撼动,如能快速修复,并在未来重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防范和国际合作,则有可能化危为机,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球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和依赖。
江苏是中国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占比超80%,“江苏制造”享誉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江苏制造业规模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此次非冠疫情爆发后,以“徐工机械”、“海澜之家”、“亨通集团”、“格兰斯柯”等为代表的一批江苏制造企业活跃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前江苏疫情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效,作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江苏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当好经济恢复的“先锋兵”,一方面力争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充分保障国内物资供应,另一方面着力稳定外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力争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一、全力推进“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江苏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
江苏货物贸易进出口全国第二,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要科学研判疫情对江苏外贸外资可能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提前准备应对方案。强化财税、金融、保险领域的稳外贸举措,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外贸信贷投放。针对电子产品、医疗仪器和机械等江苏优势出口产业,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协调推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苏州是江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对于名硕电脑(苏州)、三星电子(苏州)、纬新资通(昆山)等出口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采取“点对点”的复工方案,聘请疾控专家担任企业防疫及复工总顾问,开设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劳工、物流、通关、政策办理的绿色通道。外资领域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2020年是新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第一年,采取放宽市场准入、对标国际规则、加强权益保护等多种举措,大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近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超过50%,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速已经大幅超越制造业。目前,辉瑞、默克、强生、葛兰素史克、西门子、罗氏等一批跨国药企已经落户江苏,疫情之后生物医药产业必将站上下一轮产业风口,应抓住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江苏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创新利用外资模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二、扩大与日韩经贸交流合作,保障东亚区域供应链稳定
韩国、日本是江苏的近邻,也是重要的开放贸易伙伴。江苏是中国对韩贸易第一大省,中国对日贸易第二大省。江苏与韩国双向投资非常活跃,韩国在华投资最多的省份是江苏,中韩(盐城)产业园是国务院批复成立的中韩FTA产业园,吸引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近200家企业。此外,韩国、日本等半导体产业早就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设厂,并成为整个东亚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目前,日韩疫情还在持续升温,应与日韩重点城市强化口岸防控措施, 共享疫情信息,减少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合力抗击疫情共渡难关。为保障东亚区域供应链正常运转,应借鉴日本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加强供应链互联互通合作,开展第三国供应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供应链体系。今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有望全面启动,疫情之后区域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未来可考虑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加入公共卫生议题,构建东亚供应链危机应急方案和救助体系。
三、由全球供应链向全球创新链攀升,防范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供应链出现“共振”风险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格局带来的重要影响愈来愈引起各国关注,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逐渐显现,企业选择推迟投资决策或考虑调整供应链,从长期来看,须重点防范美国与中国实现供应链技术“脱钩”的风险。尽管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贸易摩擦虽有所暂缓,但疫情期间,美国却在加大使用出口管制措施全面封杀我国5G产业,为此不惜切断全球芯片供应链。从长期来看,强化“中国制造”韧性,必须支持企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创新链攀升,向数字链、智能供应链转型。2019年江苏成功获批自贸区,2020是江苏自贸区开局元年,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自贸试验区,奋力走在全国自贸区建设的前列,必须成为全球贸易投资网络的重要节点和有网络支配权的链主,以自贸区为价值链中心,利用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链,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四、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切实保障境外园区稳定运营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境外产业园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样板工程,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金昇纺织工业园区等通过产能国际化合作,推动江苏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日益成为我国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积极作用。此次疫情目前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影响较小,但这些国家疫情防控能力有限,一旦扩散,将会对经济、社会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江苏应向这些国家重点地区传输疫情防控和治疗诊断的经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和援助。对外工程承包是江苏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的重要部分,短期内应尽可能减少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输出,采用视频会议等远程方式进行交流,加大合同履行跟踪力度,增加当地劳工数量,充分利用现场工人等应对措施,力争按期完工。
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供应链协作,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和更有韧性的区域价值链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继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理所应当应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应梳理疫情冲击下国内供应链到全球供应链中的主要堵点,建立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保障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和物资的运输畅通,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落实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区域市场准入规则、监管规则、行业标准、资质认证等多方面制定统一规则。贸易摩擦和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或许将从离岸到近岸,向更短、更贴近消费者的趋势加速转变。长三角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市场优势,全国人均GDP排名前10的城市,长三角有6个,应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将供应链的核心关节设在长三角,从支配全球供应链、整合全球产业链、共享全球价值链到融入全球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供应链网络体系。
转自:新华日报理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