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等: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逻辑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24


      日前,中文核心期刊《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刊发了bat365官网沈坤荣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余吉祥教授的论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逻辑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该文构建了一个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机制。研究发现: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受制于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先地区后用途”的指标分配制度,住房市场因此受到多级政府指标配置行为的叠加影响。理论模型揭示了财政激励下区县政府的指标用途配置逻辑以及城市化激励下省级政府的指标地区配置逻辑。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该文将房地产市场上上演的“中国故事”概述为: 逆人口集聚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地区配给模式,叠加偏向工业的用途配置模式,对居住用地供给和住房市场产生了显著的挤压效应,导致“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


      因此,需要改革当前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制度,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文章指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地区配置,应在事前顾及人口流动方向,将指标的投放与城市常住人口及其增长潜力挂钩,改变现行的“人地挂钩”政策将“指标投放与事后的人口落户情况”相关联的做法。也就是说,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主动增加土地供给以促进人口落户,而不应被动地根据落户情况安排土地供应。这同时要求在一些前瞻性政策,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制定时,提高人口流动因素的权重,科学测算各级行政区应分得的指标数量。当然,重构区县政府居住用地供给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